新闻中心​​
NEWS​​
中国应力挽美国留在《巴黎协定》
来源: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72478 | 作者:金融时报 | 发布时间: 2017-05-08 | 2100 次浏览 | 分享到:
李硕:美国政府正朝退出《巴黎协定》方向倾斜,在稍纵即逝的战略窗口期,中国应动用多方面外交力量力挽美国。

美国政府高层幕僚近期就是否撤出《巴黎协定》的问题展开了数轮讨论。尽管讨论中尚存不同意见,但决策正在向着退出《巴黎协定》的方向发展。种种迹象表明,白宫针对这一问题的斟酌已进入收官阶段,总统特朗普有可能在近期决策,宣布美国的最终去留。
美国是否留约不仅影响未来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基本格局,也关乎中国切身利益。在未来可能短至数日的战略窗口期,中国应动用多方面外交力量,力挽美方于巴黎体系之内。
4月27日和5月1日,白宫召集高层幕僚对美国国际气候政策进行讨论。与会者认为有必要下调美国国家自主贡献(NDC)的力度。但对这一做法是否有违《巴黎协定》的规定存在明显意见分歧。主退派认为,《巴黎协定》第4条第11段对各国调整自主贡献,以加强其力度水平的规定,将为美国下调自主贡献带来国际法方面的履约风险和国内法方面的诉讼风险。主留派则坚持《巴黎协定》该条款并无法律约束力,况且《巴黎协定》也没有强制要求缔约方不能下调其自主贡献力度。
两轮交锋,以环保署署长斯科特·普鲁伊特(Scott Pruitt)和白宫策略师史蒂夫·班农(Steve Bannon)为首的主退派略占上风。白宫决策的天平正朝对高级顾问贾里德·库什纳(Jared Kushner)和伊万卡·特朗普(Ivanka Trump)为首的主留派不利的方向倾斜。
白宫决策尚未参考却举足轻重的因素,是国际社会对美国退约的潜在反响。尽管本届美国政府的政策尽显前所未有的“内向性”和“非理性”,但国际社会对美国退约所施加的压力,仍是特朗普政府不得不权衡的一项因素。白宫目前的僵局,恰好可能把外部声音促使美国悬崖勒马的效用进一步放大。
中国在影响美国决策过程中扮演着异常重要的角色。首先,《巴黎协定》在很大程度上是中美两国合作的政治产物,是中美双方政治家的共同遗产。《巴黎协定》中的众多原则和条款无不渗透着浓重的“中美基因”,甚至两国自主贡献中的关键信息,也是在2014年11月的中美元首峰会期间共同宣布的。
其次,中国早前已对美国进行不点名喊话。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今年1月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强调,《巴黎协定》符合全球发展大方向,成果来之不易,应该共同坚守,不能轻言放弃。
假如把美国气候行动类比为一个上市公司的战略决策,那么中国就是这家公司最大的海外股票持有者。中国不能对该公司业绩下滑坐视不管、袖手旁观。在收盘前发声不仅是影响美国决策走向的孤注一掷,更是在美国濒临退约绝境上的“不后悔一搏”。在国际社会为中国日益提升的气候领导力刮目相看之时,英雄救“美”,助力国际气候政治的稳定局面,无疑是大国担当的重要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中方在力挽美国这一问题上并非孤军奋战。欧盟已在近期明确敦促美国应留在《巴黎协定》之内。德国环保部长巴巴拉·亨德里克斯(Barbara Hendricks)也将于近期访美。她此行的重点便是说服美国不要摒弃《巴黎协定》。
在与美国接触的尝试中,中方不妨采取多管齐下的方式。5月14日的“一带一路”峰会有可能与美国宣布最终决定擦肩发生,习近平主席的峰会主旨发言,能否对美传递适当信号?中美领导人日渐机制化的通话安排,能否被用于传递中方关于《巴黎协定》的关切和诉求?中方其他级别官员能否利用特设或例行记者会进行吹风?这些问题都是灵活、积极的气候外交所不妨探索的。
国际气候治理从不是一帆风顺的进程。中国在扮演好推动这一进程的“信风”的同时,也应对美国当下的这股“湍流”做好准备,适时予以回应。与促成《巴黎协定》时投入的政治心血相比,国际社会对保住该协定完整性的努力,目前还显得格外有限,这种局面需要立即改变。在中美联手为《巴黎协定》解锁两年后的今天,摆在中国面前的不是停滞不前的借口,而是一轮塑造国际气候秩序的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