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一种猜测是,美国或许会留下,但会在减排目标和投入上讨价还价。在这一点上,各国观点也较为一致:它们将捍卫巴黎协定,不会同意美国降低承诺。
“如果美国人要破坏这个协定,我想,很多国家会说,与其这样,你们不如离开,”怀舍说。
减排和增长可以同时实现
围绕巴黎协定的气候谈判,目前主要集中于制定细则上。相比于协定签署时的“聚光灯时刻”,未来一两年的谈判将相对平淡沉闷。但联合国和其他许多国际组织一直在持续不断地发布研究报告、牵头国际对话,希望在此期间维持公众对气候变化的关注,保持气候谈判的势头。
在彼得斯堡气候论坛上,经合组织(OECD)就发布了一项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减排对一国经济发展而言不一定意味着负担,甚至反而会促进经济增长。
这项研究显示,如果20国集团(G20)成员国现在开始就执行更绿色的经济政策,那么到2021年时,它们的平均经济增长要比不采取措施高1%,到2050年时,增幅将扩大到2.8%。如果再考虑进环境治理在减少自然灾害上带来的效益,那么到2050年时,G20国家经济增长将比不采取措施高出近5%。
这些额外增长,将主要来自人们在传统能源上支出的下降。研究称,如果要实现巴黎协定将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革命前水平上2摄氏度之内的目标,G20国家在未来15年间,每年要在基础设施上额外花费0.6万亿美元,以使它们更加节能环保。但更加绿色的基础设施每年能在能源开支上为这些国家节省1.7万亿美元。也就是说,整体而言,更绿色的基础设施将为G20国家每年带来0.9万亿美元的收益。
这一研究结果与中国政府观点相互呼应。在彼得斯堡气候论坛上,解振华也表示,减排带来的经济效益,要大于它带来的负担。“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保护环境完全可以实现共赢。”他说。
他说,在政府确定减排目标后,给企业界指明了方向和市场所在,增加了经济增长的动力,也给环境投入和技术创新指明了方向。目前中国环保产业就业人口3200万人,到2030年时将增至6900万人。
很显然,如果美国决定退出巴黎气候协定,中国将在气候治理国际进程中,成为主导的“议程设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