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点运行四年多之后,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即将亮相。
国家发展改革委(下称“发改委”)19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经国务院同意,《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下称《方案》)已经印发,这标志着我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完成总体设计,并正式启动。发电(含热电联产)成为首批纳入行业。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职副理事长王志轩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建立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不仅有政治决定,而且有国家行动;不仅有法规基础,而且有方案落实;不仅在七省(市)开展了试点,而且要全国推广;不仅有宏观要求,而且有时间进度要求;不仅是国内行动,而且有国际承诺。
全国碳市场交易启动后,哪些企业将受益?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表示,在碳交易市场中最大的受益方将是低排放、相对清洁的企业,以及通过技术进步进行节能减排的高能源载体企业。
多位接受第一财经采访的行业专家表示,未来三年全国碳市场将逐渐成熟,2020年前,八大高排放行业会逐步纳入,相应市场规则和流动性将逐步建立,交易机构、第三方核查将日趋完整。
规模全球第一,可开展金融创新
早在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就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交易制度”。2011年,国务院与发改委连续下发文件,批准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七个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2015年,中国在《中美元首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以及巴黎气候大会上承诺,中国“计划于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
按照《方案》要求,年排放超过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相当于综合能耗1万吨标准煤左右的企业将被纳入全国碳市场。其中,涉及电力企业1700余家,碳排放总量达到30多亿吨。事实上,即使仅纳入发电行业,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规模就已经是全球第一。
据林伯强介绍,电力行业本身就是碳排放很高的行业,中国的火电行业就使用了中国煤炭的近50%,并且这个数字在今后很长时间内难以改变。煤炭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由此,基本上可以说电力行业是中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
“现在,发电行业是最具条件、数据最完整,同时也是碳排放规模占比较大的行业。”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勇表示,全国碳市场建设将采取“三步走”的方式,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尽快完善三个制度和四个支撑系统,完成系统测试,并在测试的基础上开始真正的货币交易。
《方案》对全国碳市场建设提出三方面制度要求,分别是碳排放监测、报告、核查制度,重点排放单位的配额管理制度,以及市场交易的相关制度。四个支撑系统的建设也将同时进行,分别是碳排放的数据报送系统、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和结算系统。
在回应第一财经记者关于碳市场建立后如何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提问时,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司长李高表示,在碳市场平稳运行的基础上,支持开展适度的金融创新。但碳市场本质上是一个政策性市场,碳金融的发展也要服务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目标,“碳市场运行起来后,碳价主要由市场决定,受到配额供求关系和减排成本的影响。”
第一财经记者在国家发改委19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提问
“碳金融发展的前提,是碳市场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强调碳市场建设的工作定位,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来发挥作用。不是建立一个新的金融市场,但可以在碳市场的基础上来开展一些金融创新。”李高说。
北京低碳天下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刘斯原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碳排放具备金融产品的各种属性。最早一批进入碳排放行业的公司,包括世行、亚行、德意志银行、高盛、雷曼兄弟、美林等都是跨国金融巨头。此外,包括壳牌、法国电力等能源公司巨头都是由金融、期货产品交易的部门来负责碳排放业务。
力促发电行业转型
全国碳市场的启动对促进电力结构优化、电力行业低碳转型作用巨大。
王志轩告诉第一财经记者,通过碳价格导向,能使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更有经济上的竞争性,加快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替代高碳能源发电量;通过碳市场与电力市场接轨,借助智能电网平台,促进电力消费端更多地消化低碳电力,由需求侧促进供给侧的低碳化;通过碳市场的不断完善、扩大,促进散煤转化为电煤的比重,推动实现集中利用、集中治理,在满足了经济社会用电需要和保障能源安全的同时,可有效减少全社会碳排放;通过碳资产运作、碳金融等活动,扩大低碳发展空间。
林伯强表示,低排放、相对清洁的企业,以及通过技术进步进行节能减排的高能源载体企业将在碳交易市场中受益。
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副司长蒋兆理表示,启动碳交易对企业肯定有影响,“如果没有影响,碳市场就没有存在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