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中国碳市场会是什么样?
来源: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7-12/20/nw.D110000renmrb_20171220_1-15.htm | 作者:人民日报 赵展慧 | 发布时间: 2017-12-20 | 7987 次浏览 | 分享到:


  蒋兆理表示,根据目前的碳排放配额“免费分配且与企业实际产出量挂钩”的制度安排测算,真正需要购买较多配额的仅仅是行业中部分能效水平低的企业。“根据当前的试算结果,80%的企业获得的配额与其排放量基本平衡,略有不足的可通过强化节能管理等手段自我消化,而10%处于行业先进水平的企业会产生配额盈余,相当于还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蒋兆理强调,部分企业的成本压力也不会传导蔓延至整个行业和下游行业,因为单个企业或将产生配额盈余或缺口,会在行业整体实现内部基本平衡。

  不仅对具体企业,对行业整体来说,碳市场建设也是一个绿色转型的大好机遇。蒋兆理认为,碳市场将对能效水平低的企业产生抑制性影响,对能效水平高的企业扩大产能产生积极促进作用。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党组成员、专职副理事长王志轩也表示,碳市场能够通过碳约束倒逼电力优化结构,使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更有经济上的竞争性,加快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替代高碳能源发电量,同时通过碳市场的不断完善、扩大,提升散煤转化为电煤的比重,推动实现集中利用、集中治理。“企业和行业都要积极主动参与碳交易,在碳约束条件下赢取先机。”王志轩说。

  而从普通老百姓的角度来看,碳市场建设将助攻“蓝天保卫战”,每个人都将成为直接受益者。“碳排放主要来源是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排放,这与大气中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同根同源。在碳市场机制作用下,企业通过优化能源结构、采用节能低碳和新能源技术、开展精细化管理等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的同时,也必将从源头上有效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蒋兆理介绍。据估算,每减少一吨二氧化碳排放,将相应减少约3.2公斤二氧化硫和2.8公斤氮氧化物排放。

  碳交易还为精准扶贫开辟了新思路。目前我国已有一大批贫困地区的农林自愿减排项目得以开发,并通过碳市场交易获益。2015年至2017年,湖北省贫困地区的农林类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已累计成交71万吨,为农民增收1016万元。

  碳市场建设难在哪儿?

  交易体系设计复杂,市场要实现活跃有序,期待更多中国智慧

  从2011年确立试点省市到两年后的2013年试点省市才开始启动碳交易,从2017年12月19日全国碳市场启动建设到电力行业真正开始现货交易也需要两年左右时间,要逐步扩大碳交易市场覆盖行业和范围、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更是任重道远。

  碳交易市场建设,为啥这么难?“碳市场建设是一项重大的制度创新,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现成经验可循。”蒋兆理表示,各省市试点过程中,既发现了问题,也在寻求解决之道。

  难在顶层设计复杂性。要建立全国碳市场,除了考虑覆盖范围,还要精准设计交易体系在未来目标年份的碳排放总量和配额分配方式。比如总量设定就是一个极具挑战的工作。

  清华大学教授张希良表示,总量设定不仅要考虑碳市场覆盖范围的特征,也需要把握不同年份国家碳减排目标和对碳排放交易体系贡献的期望值,还需要对未来一个时期的经济增长率和交易体系覆盖行业的成长情况进行一定预判。另一方面,产业和企业的承受力和竞争力也要纳入考量中来。从碳市场建设的国际经验和国内7个省市的试点实践看,总量设定面临很多的不确定性,应遵循“适度从紧”和“循序渐进”的原则,以确保国家碳市场发挥作用。

  难在激发市场活跃性。北京市是7个试点省市中交易主体数量最多、类型最丰富的一个,履约主体已有近千家。但北京环境交易所相关负责人表示,虽然交易规模和活跃程度在不断拉升,但此前试点市场规模有限,无法形成足够的交易规模,不利于市场化碳定价机制的充分形成,而且碳交易只能实行T+5的现货交易方式,同时缺少碳期货等金融化交易产品与风险管理手段。此外企业参与交易主要是为了履约,这些都导致了交易活跃程度不高,反过来也会影响到交易规模。

  难在发挥监管有效性。企业上报的碳排放数据是否准确,配额分配是否公平公正,不履约企业如何处罚,怎么建立市场风险预警与防控机制,这些监管问题都需要中央和地方、各部门各机构的协同管理。《方案》已经明确全国统一市场和属地化管理的原则,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会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制定配额分配方案、核查技术规范并监督执行;省级应对气候变化主管部门监管本辖区内的数据核查、配额分配、重点排放单位履约,监督重点排放单位清缴,并对逾期或不足额清缴的重点排放单位依法依规予以处罚。国家发改委还将推进碳排放领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逾期或不足额清缴的重点排放单位依法依规予以处罚,并将相关信息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实施联合惩戒。

  “碳市场的复杂性、影响广泛性以及与各种政策间的高度关联性,要求我们必须打好基础、协调关系、稳步推进。”王志轩说。随着全国碳市场建设迈开脚步,中国有望成为世界最大碳市场,未来有更多困难挑战等着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去攻克。

  

  ■链接

  部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情况

  北京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北京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于2013年11月开市,目前纳入945家重点排放单位。在此前的七个试点省市中,北京的交易主体数量最多、类型最丰富。为加大温室气体减排控制力度,2016年,北京将控排企业的覆盖范围进行了调整,从行政区域内直接与间接排放1万吨(含)以上的单位扩大至直接与间接排放总量5000吨(含)以上的重点排放单位,履约主体由原有543家跃升至945家。北京市碳市场参与主体类型多样、市场开放度大,是首个实现跨区域交易的试点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