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介绍
目前碳交易市场参与主体除试点区域控排企业外,还包括各类投资机构与个人。优能联合目前主要进行CCER现货的背靠背交易、CER项目背靠背交易及单边持仓业务。在直接参与碳交易的同时,优能联合为意欲参与碳交易的机构投资者或个人提供经纪代理服务。协助市场参与者降低交易成本,有效规避交易风险。优能联合还为各交易试点区域被纳入控制排放的企业提供履约合规技术服务,根据企业的配额持仓情况及碳排放预期,为企业制定合理的履约方案,建立完善的碳管理制度体系,有效降低履约成本的同时,提高企业影响力。
湖北交易案例
2016年公司通过专业的政策及交易研究,对市场的多空趋势做了精准预判,并依托新冶钢与新兴管业的碳资产托管合约,2016年5月至11月,在湖北碳市场实现总交易量数十万吨,总交易额数百万元。通过交易,公司与控排企业实现了双赢。其中公司进行的两单CCER置换配额交易近7万吨,占当年湖北碳市场全部CCER置换交易的1/3强。
四川交易案例
2016年12月16日,公司作为民营企业代表参加四川碳市场开市活动及其首批CCER的交易,其中公司与成都育阳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关于中广核大悟五岳山风电场工程二期项目一笔CCER的交易以当天最高价成交。
什么是碳排放权交易?
碳排放权交易系统(ETS) 是一个基于市场的节能减排政策工具,用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遵循“总量控制与交易”原则,政府对一个或多个行业的碳排放实施总量控制。纳入碳交易体系的企业每排放一吨温室气体(通常是二氧化碳),就需要有一个单位的碳排放配额。企业可以获取或购买这些配额,也可以和其他企业进行配额交易。这就是“总体控制与交易”中的“交易”部分。
目前,全球已经有四大洲的17 个碳排放交易体系正在运营,其中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经济体。中国已在推进八个碳交易试点省市的工作,并准备2017年下半年推出国家层面的碳市场。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目前累计所覆盖的地区GDP 总量已占全球GDP 的40%。
什么是总量控制?
政府设定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中各行业所允许排放温室气体的最大总量值— —即“总量控制与交易”中的总量控制部分。
总量控制的限额应提前设定,总量应随着时间推移逐步下降。碳交易体系的总量应该和该地区的总体节能减排目标相匹配。这能向市场传递出长期的价格信号,帮助企业更好规划和投资,从高碳高能耗向绿色低碳领域转型。
如何分配碳排放配额?
总量控制一旦确定,政府需要在履约机构(如企业)中分配可交易的碳排放配额。
一个配额代表一吨温室气体的排放权。政府可以决定给企业免费发放配额(基于企业的历史排放或者基于行业或产品的排放基准),政府也可以对配额进行拍卖。
配额分配方式的选择和设定,会影响企业控制碳排放的路径和方法,也会影响市场的碳配额价格。
纳入碳市场的参与者(控排企业)有哪些?
政府也需要决定哪些行业以及哪类温室气体会被纳入到碳市场当中。理论上讲,覆盖较大范围的行业和气体种类的碳市场是更有效的。
实际操作中,一些行业的气体排放监测和报告可能比较困难,或成本较高,而其他一些行业的减排可能很困难,因此碳交易体系的范围在各地需要因地制宜。
目前世界范围内大部分碳市场体系均涵盖了能源和工业行业。二氧化碳作为最常见的温室气体也基本上被涵盖。其他温室气体还包括甲烷、一氧化二氮、以及其他氟化气体(如六氟化硫、氢氟烃和全氟碳化物)。而中国碳市场第一阶段将分步纳入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等八大行业2013-2015年任一年能耗超过万吨标煤的企业,纳入温室气体种类仅限二氧化碳。
企业如何管理其碳排放?
每一轮交易期(例如一年)结束后,控排企业需要向政府提交足够的碳排放额度以抵消它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企业可以选择以下一种或多种方式来完成碳排放交易体系设定的管控任务:降低自身温室气体排放;向其他企业购买额外的排放配额;使用抵消项目产生的减排量,如CCER。
如何确保碳市场有效运营?
为了确保碳市场的环境效益,使其真正成为节能减排的推手,企业必须监控其碳排放并向官方机构报告排放情况。排放报告必须由具备资质的独立第三方机构出具以确保其准确性及真实性。如果企业不及时准确报告排放情况,将会受到相应的处罚。
ETS 各参与方的配额交易情况会通过登记系统跟踪。政府通常也会规定相关的风险管理措施,以降低由于碳配额金融价值所带来的欺诈和伪造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