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刚落下帷幕的巴黎气候大会中,全球各国一致同意做出一个重大转变:努力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那么在本次会议中谁是赢家谁又是输家呢?会议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惊喜?它们都意味着什么呢?
撰文:Craig Welch
法国,维勒班特——因为共同的目标,全世界走到了一起。
20多年前,全球各国领导人首次聚首,试图制定一个治理气候改变的协议。20多年后的12月12日,来自195个国家的代表达成了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协定,寻求缩减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努力摆脱对煤、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
“人生中难得有一次改变世界的机会,”在欧洲中部时间周六19:30最终决定敲定之前,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奥朗德对与会代表说道。
协议达成后,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宣布,“我们做到了曾经无法想象的事情。”
本次气候会谈历时两周,与会代表带着很高的期望前来参会,最终达成了一个充满雄心的协定。《巴黎协定》共31页,要求富裕国家为贫穷国家提供资金治理海平面上升和极端天气问题,呼吁各国迅速转向清洁能源的使用。
然而,各国将如何坚持遵循自己的承诺以及新制定的充满挑战的目标能否实现还有待观察。不过,作为未来的蓝图,各国领导者显然都对自己的努力结果感到自豪,甚至许多持怀疑态度的气候活动家也赞扬了协定达成的意外成果。
“全球各国紧紧团结在一个历史性协定周围,标志着气候危机的转折点,”世界资源研究所的国际气候专家Jennifer Morgan说道。
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补充说,“多年之后,我们的子孙将会追忆人类解决气候危机的道义勇气,那时他们会把2015年12月12日视为国际社会最终决定采取行动的日子。”
以下是本次气候会谈的亮点——一些惊喜,一些遭冷遇的对象,协定的内容意味着什么,将会把我们带向何方。
惊喜
1.5℃
本次气候会谈除了达成协定,或许最令人惊喜的就是协定制定的远大目标:与会代表带着共同的使命来到巴黎:希望在温室气体给地球带来不可逆转的危害之前减少其排放量。各国之前制定了将升温控制在不超过2℃的目标,而新协定将这个目标定在“远低于2℃。”此外,协定要求各国在努力达成该目标的同时,争取将“升温控制在1.5℃”。
考虑到多年来失败的气候会谈经历,几乎没有与会代表预期取得这样的成果。究竟是什么改变了呢?残酷的现实。最近的研究表明,海平面上升,尤其是对于类似马绍尔群岛或基里巴斯这样的地势低洼的太平洋国家来说,即使升温控制在2℃,也很可能会淹没整个国家。
虽然1.5℃的目标不具法律约束力,但“它能刺激我们加速推动目前采取的行动,”旨在推动可持续性转变的国际行动组织E3G 成员Liz Gallagher说道。
岛国
另一个惊喜之处是太平洋国家以及诸如南非等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这些国家持续的道德义愤促使他们成立了一个联盟,几年之前这是无法想象的。美国和欧盟一些发达国家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努力推动更加积极的行动。这个组织自称“远大志向联盟”,在最后一次会议上,其代表身着翻领上佩戴椰子叶的衣服走入会场。
在代表们开始讨论最终文件之前,马绍尔群岛外交部长Tony de Brum在推特上贴出了一张他摇晃一个婴儿的照片,照片下写着:“这是我的第十个孙子,今天我为他而战。”
目标升级
在抵达巴黎之前,代表全球90%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87个国家提交了未来几十年的减排计划。不过这些计划距离达成将升温控制在2℃的目标相差甚远,更不用说1.5℃了。事实上,一个德国团队和一个与麻省理工学院相关的团队分析表明,如果遵循这些计划,全球升温将会维持在2.7℃-3.5℃之间。
不过,12月12日,与会代表一致同意,各国需要加速实施制定的长期计划。从2018年开始,各国代表要再次聚首评估各自计划的实施情况;到2020年,许多国家应制定出更为宏大的新计划。这其中暗含的想法是,12日达成的气候协定将会彻底改变风能、太阳能和波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市场,各国有可能更快、更廉价的完成向可再生能源的转变。
遭冷遇对象
化石燃料
在上个十年的中期,经过多年失败的努力,全世界向清洁能源过渡的势头停滞不前。近年来这个势头又开始恢复,不过几乎没人预料到最终达成的协定竟然要求彻底终结化石燃料排放。该协定要求各国在几十年后达到碳排放量的峰值,然后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逐渐减小为零,哪怕是需要依靠将二氧化碳从空气中抽取出来的技术。
然而,显而易见的是本次参加巴黎气候会谈的国家都认为全球越过化石燃料时代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点从会议代表努力争取1.5℃的升温目标就能看出来。
绿色和平组织的Kumo Naido说,换句话说,“仅1.5℃的目标就会给参加会议的煤炭公司和石油出口国家带来恐慌。”
沙特阿拉伯
石油巨头一直是最不愿达成任何气候协议的代表,经常利用其在中东的势力影响其他会谈代表。尽管沙特阿拉伯参加了巴黎气候会谈,但它仍不时的抛出障碍,试图维持其作为世界主要能源供给国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