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项新的研究报告,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很可能在2025年之前达到峰值——甚至有可能已经见顶。该报告称,中国经济放缓以及快速采用可再生能源意味着,此前其排放峰值的预测过于悲观。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格兰瑟姆研究所(Grantham Research Institute)的弗格斯•格林(Fergus Green)表示:“现有研究中国碳排放的模型的主要问题在于,它们大多数没有注意到中国的经济产出的结构和增长的变化。”这份报告由格林与斯特恩勋爵(Lord Stern)共同完成,将于本周发表在《气候政策》(Climate Policy)刊物上。
这项研究假设,在“高速增长的前景”下,未来10年中国年度经济增速将仅有6%——相比之下,本世纪头10年的年均增速超过了10%。
伴随中国政府推进经济转型,从碳密集型重工业转向服务业,中国出现了增长放缓。在此背景下,两位作者预期,这种结构性变化意味着中国的能源密集度在未来10年将下降至少4%。
他们认为,这意味着从现在到2025年,一次能源消费增速将放缓至1.8%或更低,相比之下,2000年至2013年期间的年增速超过了8%。
与此同时,该报告称,中国的能源将越来越多地来自非化石来源。两位研究人员相信,中国政府的目标——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达到15%——“很可能明显提前实现”。
这份报告并非第一个预测中国碳排放下降的研究。根据绿色和平组织(Greenpeace)的分析,中国政府上月发布的数据似乎表明,2015年,来自化石燃料与水泥的碳排放已经出现下降。
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行业目标被设定为绝对产出,而非作为总能耗的一部分。这意味着,如果总能耗低于预期,煤炭将会被更快地挤出能源结构。中国能源规划机构的目标是,到2020年,使风电产能达到200至300千兆瓦,太阳能发电达到150千兆瓦。据美国能源情报署(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估计,2014年中国煤炭消费量未出现增长,而中国国家统计局(NBS)的数据显示,去年中国的煤炭产量下降了3.3%。
中国减排的道路上也存在风险。省级政府可能会因贪图短期增长而建设新的燃煤电厂。该报告称,“虽然已经出现大量产能过剩”,但在2014至2015年燃煤电厂建设仍出现加速。
此类风险会不会成真,取决于煤炭企业以及依赖煤炭的地方政府的政治影响力。上周,中国政府估计,关闭不赚钱煤矿的改革举措将导致130万煤炭工人下岗。
在周末召开的全国人大会议上,中国首次宣布2020年预期能源消耗上限。中国还设定了将能源密集度(即单位GDP的能耗量)在此期间降低18%的新目标。
许多气候变化研究者认为,中国的碳排放量已经远低于官方估计。过去5年,得益于经济放缓以及大规模建设水电站,中国已超额完成削减碳排放强度的目标。
世界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去年表示,其碳排放将在2030年前后达到峰值。中国此前曾坚持在经济发展阶段不进行减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