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为了试图减缓气候变化对全球的影响,奥巴马政府督促、劝诱并恳求中国做出限制使用化石燃料的承诺。
奥巴马及其他美国官员认为,北京和华盛顿的承诺很关键:中国是温室气体的最大排放国,其次是美国。
在未来几年里,与过去相反的动态即将发生。特朗普总统周二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目的是要取消奥巴马政府在气候变化方面的许多政策,这就调换了中美两国的作用。
现在,这个世界更可能看到的是,中国会推动美国履行其承诺,尽力在文字和精神上履行2015年达成的《巴黎协议》,尽管特朗普表示并无意这样做。
“他们已经确定了他们未来五年的行动方向,”芭芭拉·菲娜慕(Barbara Finamore)提到中国时说,她是一位资深律师,在位于纽约的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Natural Resources Defense Council)担任亚洲项目主任。“很明显,他们打算加倍努力减少对煤炭的依赖,加倍努力增加对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中国想取代美国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领袖,他们已将之写入了他们的五年计划,”菲娜慕补充说,“五年计划”指的是中国政府制定的经济发展蓝图。
即使在去年的总统竞选活动之前,特朗普就曾发表过与气候变化否认者一致的言论,包括把气候变化称为中国造成的骗局。他还威胁要让美国正式撤出《巴黎协议》。自从特朗普去年11月当选总统以来,中国的高级官员和领导人一直在这个问题上拿出一种高姿态,敦促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国家遵守其气候承诺。
中国态度的最大转折点发生在今年1月,当时,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瑞士达沃斯的世界经济论坛上说,《巴黎协议》“来之不易”,其有效性应该保持下去。
习近平说,所有缔约国“应该共同坚守,不能轻言放弃。这是我们对子孙后代必须担负的责任”。
包括能源局局长努尔·白克力和国有企业高层管理者在内,出席达沃斯会议的其他中国官员也复述了这个信息。
在最近的马拉喀什气候变化大会召开之前的一次采访中,气候变化研究员兼政策顾问柴麒敏说,共产党在不久前的一个会议上采纳的政策表明,中国“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
“所有的人都在越来越认真地对待这个问题”,他补充说。
中国的参与,对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努力来说至关重要。由于中国的经济增长、以及上马了大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国的煤炭消耗量已相当于世界其他地区消耗量的总合。煤炭的燃烧支撑着国内的电力、钢铁和水泥行业,也产生了大量的制造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二氧化碳。因此,世界各地的环保倡导者和官员一再说,中国必须打破自己对煤炭的依赖。
但与美国不同的是,中国领导人和高级官员一致认为,气候变化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他们承认,改变能源结构、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十分重要。
而且,由于受空气污染危机的困扰,中国已于2013年宣布了限制在国内三大人口中心使用煤炭的政策。科学家们最近表示,可能有一种危险的恶性循环:气候变化带来的天气模式正在导致雾霾的加剧。
对中国环境问题和政策进行报道的网站“中外对话”(Chinadialogue)的创始人伊莎贝尔·希尔顿(Isabel Hilton)说,“中国正在减少煤炭的使用,因为煤炭给人类健康带来致命的代价,也产生很高的碳排放,中国打算转向未来的能源,而不是昔日的能源。特朗普总统似乎想重振一种19世纪的能源,而不是追求21世纪的曙光。”
特朗普的亲煤言论,以及他的政府不大可能会向中国施压、让其减少化石燃料使用的前景,也许意味着,包括国有能源公司在内,中国亲煤炭利益集团将会更加努力地抵制官员对煤炭的限制。
但近年来,中国的煤炭消耗量已略有下降,这令许多分析人士和研究人员惊讶。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是一个主要的因素,去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从过去几十年的两位数降低到了6.7%。分析人士说,由于经济刺激政策的出台,煤炭的使用在2016年的部分时间似乎有所增加,但2月份公布的初步统计数字显示,去年的煤炭消耗量与2015年相比仍有所下降。
考虑到这些数字,研究人员表示,中国可能在2025年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比中国宣布的2030年的目标提早五年。
中国也在包括水电、核电、风能和太阳能等非化石燃料在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作出了承诺。习近平说,到2030年,中国的总能耗中将有20%来自非化石燃料。中国官员目前正在努力解决让来自风能和太阳能的电力并入电网、让其得到正确使用的复杂问题。
“特朗普拒绝在气候变化方面采取监管行动,这就在全球应对气候问题的领导力上造成了真空,中国现在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法律教授和中国环境问题专家王立德(Alex L. Wang)说。“近年来,各种因素——污染达到了危机水平、绿色发展带来的经济机遇,以及对温度上升所带来的国内风险的担忧——推动了中国在气候变化方面的行动。特朗普的所作所为不会影响这些根本的动力。”
此外,中国还表示,今年年底前将建成一个被称为“排放限额与交易”系统的温室气体配额全国市场。中国已在七个这类区域性市场中进行试验,尽管遇到一些问题,但政府建立一个全国碳排放交易系统的决心未变,这将让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的公司付出代价,中国的政策顾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