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纳德·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以来,各方对美国是否会继续与其他国际伙伴展开气候变化合作表示出了深切的担忧。在这一重要时刻,我们采访了来自中国、美国和印度的多位专家,就美国减缓气候变化行动甚或全面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后,各国将如何应对气候挑战,听取了他们的意见。
邹骥,中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
如果特朗普政府决定退出巴黎协定,这对巴黎协定的落实肯定不是件好事,但绝大部分缔约方依然会继续落实自己承诺的NDC目标。从主权独立、现实国家利益、科学发展理念、经贸和技术的可行性看,大多数缔约方在提出NDC目标时都是经过权衡思量的。那种把低碳转型视为纯负担的观念已经过时。世界和各国经济的低碳转型,已经不仅仅是保护气候的事情,也是通过改变基础设施投资和技术创新为全球提供复苏新动能、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这对面临新一轮工业化、城镇化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重要。这实质上是增长方式创新的问题,是重新配置要素资源。从发展现状看,为实现低碳转型服务的技术、企业和产业已经在蓬勃发展,从可再生能源到节能建筑和低碳交通和未来智能化的工业与消费,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低碳趋势正在形成和加强。谁不顺应这个潮流,就会失去未来的市场和竞争力,失去未来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因此,低碳转型的全球趋势不可逆转。
芭芭拉·费楠茉,自然资源保护协会亚洲总监和陈晗,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国际气候分析师
世界主要领导人已经明确表示,将坚持遵守《巴黎气候协定》的责任义务。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表示:“中国将继续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百分之百承担自己的义务。”与此同时,欧盟能源负责人也强调,欧盟已经做好了领导这场气候战役的准备,不会受到特朗普政府政策的任何影响。欧盟各国目前正在起草各自的国家应对方案,以便更好地履行《巴黎气候协定》对欧盟国家的义务要求。截至目前,还没有任何国家表示要退出《巴黎气候协定》。
目前的情况是,各国都将继续加大力度应对气候挑战,因为这关乎他们本国的国家利益。按照中国最新推出的2020气候路线图,中国有望超额完成其在《巴黎气候协定》中的承诺。2016年,中国将煤炭产量削减了9.4%,取消、暂缓了数十个燃煤电厂的建设,而同期太阳能光伏产能增量则为3450万千瓦。
印度的太阳能装机容量也从2010年的寥寥1万千瓦增至2016年底的1000万千瓦。根据印度中央电力局发布的一项计划草案,到2027年,印度的潜在可再生能源总量将增加到2.75亿千瓦,非化石燃料占比将达到57%,远远超过印度在《巴黎气候协定》中的承诺。
还有不少国家也在积极探索进一步加大气候行动力度的新途径。因为他们清楚,无论美国做出怎样的举动,尽早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会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而且相比于化石燃料,清洁能源才是更好的长期投资选择。
绝大多数的美国人都反对退出《巴黎气候协定》,而且他们也认为特朗普不应当放松对气候变化的相关监管措施,退出《巴黎气候协定》不符合美国利益。但不管美国怎么做,我们都应当为那些努力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和政府鼓掌,并积极鼓励他们继续前行。
阿鲁纳布什·高希,全球领先气候智库能源、环境与水资源委员会首席执行官
《巴黎气候协定》是否已经走向绝境?这项协议的核心前提就是所有国家,无论贫富,都要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贡献。一旦美国退出了该协议,那么这个核心前提也就被彻底颠覆了。我认为这会带来三个后果,但绝非毫无希望。
首先,中国、印度和欧盟将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继续坚持原有的责任路线,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削减其他领域污染排放。
这些国家不会大幅调整他们的目标,即便调整也不会在2018年全球减排进程初步盘点之后立刻做出变动。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协定》这件事来的太突然,上述国家无法对本国民众交代为什么要忽然加大环保力度。
其次,其他新兴经济体或发展中国家兑现环保承诺的难度会极大增加。目前这些国家的气候行动已经极大依赖国际气候资金援助力度的加大,而利用国际公共资金来撬动国内私有部门的投资无疑难度更大。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简称CDM)的不确定性会持续存在,对投资者信心造成进一步打击。
最后,关于《巴黎气候协定》其它一些方面的协商将面临不确定。没有了美国的压力,中国可能会在透明度条款方面有所保留,而最不发达国家则将竭力反对弱化《巴黎气候协定》。但对于协议落实情况的关注度会进一步减弱。
那么就没有希望了吗?并非如此。目前清洁能源的价格一直在不断下降(尽管降速已经有所放缓),而绿色债券二级市场将进一步深化(虽然并未达到太大规模)。如果中国和欧盟联手征收碳税或者将双方的碳排放市场联动起来,那么就有可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之外衍生出一个国际碳价。
理查德·克莱因,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若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协定》,那么美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必然也就难以得到遏制。要想完成全球升温不超过2摄氏度或者1.5摄氏度的目标,就需要其他国家做出更大的努力。但是在2023年第一次正式的全球减排大盘点之前,其他国家是否愿意做出这样的努力,这恐怕还是个未知数。